蛰伏(Torpor)与冬眠(Hibernation)的区别

2024 年 10 月 5 日 | 阅读 4 分钟

引言

大自然有各种机制来保护动植物免受环境危害。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寒冷天气、干旱或食物资源匮乏期间,会暂时放弃恒温(正常体温),并大幅降低体温和能量消耗,从而使它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Difference Between Torpor and Hibernation

Torpor(蛰伏)是指与恒温动物低体温相关的低代谢状态。蛰伏有两种类型:

  • 每日蛰伏
  • 冬眠

什么是蛰伏?

蛰伏是一种以低体温为特征的低代谢状态。它能让动物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根据低代谢状态的持续时间,蛰伏可以是短期的(每日)或长期的(冬眠)。

每日蛰伏持续时间少于24小时。蛰伏的特征因物种的地理区域和体重而异。

蛰伏是动物(异温动物)为度过冬天而采用的一种生存机制。它还可以降低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和新陈代谢率。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动物会根据环境条件进入这种状态。它持续时间很短,有时仅限于夜晚或白天,具体取决于动物的进食习惯。

在白天活跃期间,这些动物会保持正常的体温和生理节律。然而,在不活跃时,它们会进入更深的睡眠,从而节省能量并度过冬天。

蛰伏唤醒过程持续约一小时,表现为剧烈颤抖和肌肉收缩。这会消耗能量,但会通过蛰伏阶段节省的能量来弥补。这种状态是由环境温度和食物的可获得性引起的。熊、浣熊和臭鼬都是“轻度冬眠者”,它们利用蛰伏来度过冬天。

什么是冬眠?

冬眠是一种可控的低体温症,有助于动物在长时间低温期间节省能量。它可以持续数天到数月。冬眠的动物不进食,生活在高纬度地区。它们在温暖的月份储存脂肪,并在冬眠季节将其用作能量储备。

这是一种动物为节省能量、在食物短缺时生存以及减少寒冷冬季暴露于恶劣天气而进入的自主状态。这是一种生理状态,其特征是体温低、呼吸、心率和新陈代谢率迟缓。根据物种的不同,它可以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

在进入冬眠之前,动物通常会储存脂肪以帮助它们度过漫长的冬天。在冬眠期间,它们可能会短暂醒来进食、饮水或排便,但它们通常会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这种低能量状态。从冬眠中苏醒需要几个小时,并消耗动物大部分储存的能量。

真正的冬眠最初仅限于少数几种生物,包括鹿鼠、地松鼠、蛇、蜜蜂、土拨鼠和一些蝙蝠。然而,这个词现在已被扩展到包括一些采取被称为蛰伏的较轻微活动水平的动物。

主要区别:蛰伏和冬眠

  • 日常异温动物比冬眠动物小。冬眠的动物通常比日常异温动物大。
  • 在每日异温动物中,蛰伏的平均最低代谢率是基础代谢率的35%。相比之下,在冬眠期间,平均最低代谢率是基础代谢率的6%。
  • 蛰伏是由食物的可获得性和环境温度引发的,这两者都表明需要节约能量。另一方面,激素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变化导致动物进入冬眠状态。
  • 在地理分布方面,日常异温动物平均生活在较低纬度。而冬眠动物生活在高纬度地区。

比较表

比较基础蛰伏冬眠
定义一种短期的生理活动减少状态,包括体温和新陈代谢率降低。一种长期的生理活动显著减少状态,通常持续数周或数月。
持续时间短期,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长期,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频率它可以根据需要每天或定期发生。它季节性发生,通常在冬季。
体温体温适度下降,但不如冬眠时下降的程度。体温显著下降。
新陈代谢率可以轻松快速地从蛰伏中苏醒。苏醒缓慢,需要大量能量。
唤醒可能享有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税务后果取决于所有权结构。
目的在食物短缺或条件不利的短期内节省能量。在寒冷天气和食物短缺的长期内节省能量和资源。
动物示例鸟类、蝙蝠和小型哺乳动物,如老鼠。熊、地松鼠、刺猬和一些蝙蝠。

结论

蛰伏和冬眠都是动物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方法,它们在持续时间、代谢率、调节系统和自主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蛰伏,通常被称为“轻度冬眠”,是一种非自主的、短期的低代谢状态,仅持续几个晚上或几天。其特点是代谢率约为基础代谢率的35%,由昼夜节律调节,并受环境刺激(如温度和食物可获得性)驱动。而冬眠则是一种持续数月、数周或数天的长期低温状态,其特点是代谢率约为基础代谢率的6%,由激素变化和日照长度变化引起。了解这些区别对于认识动物为应对恶劣环境而建立的多种生存策略至关重要。


下一个主题3G与4G技术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