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2024年9月15日 | 阅读 10 分钟

引言

佛教和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的两种宗教,它们各自拥有一套信仰、习俗和元素。 两种宗教都相信业(karma)、轮回(rebirth)和精神解脱(spiritual liberation),但它们推广这些概念的方式有所不同。

Difference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

佛教起源于 2500 年前的印度,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另一方面,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拥有超过 7000 年的历史。

印度教

Difference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

印度教,这门起源于印度的古老宗教或法(dharma),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宗教的称号。 拥有惊人的 12 亿信徒,它是全球第三大宗教。

信奉印度教的人被称为印度教徒,有趣的是,印度教没有一个特定的创始人。印度教深深植根于吠陀(Vedas)的教义,因此它是一门吠陀宗教。印度教的核心原则强调耐心、非暴力(Ahimsa)、自制和诚实等美德。 印度教的习俗包括各种形式的崇拜,如普迦(puja,仪式性崇拜)、哈万(havan,神圣的火祭仪式)、普拉瓦昌(pravachan,宗教讲座)、虔诚、念诵和慈善(dana)。

印度教的广博体现在其多样化的信仰中。印度教有一个重要的格言,用梵语表达,是“Vasudhaiv Kutumbakam”,意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与孔雀王朝对佛教的影响类似,印度教也得到了许多帝国的赞助和保护。在贵霜帝国蓬勃发展的后笈多时期,吠檀多(Vedanta)在南印度兴盛,成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文化的避难所。

印度教的历史极其宏伟。它被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被称为前吠陀时期,标志着历史悠久的吠陀宗教的引入。印度教包含众多神灵,但印度教徒最尊敬的是三相神(Tridev),即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Mahesh/Mahadev)。 梵天是创造者,毗湿奴是守护者,湿婆是毁灭者。这三位神祇在印度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度教一部著名的史诗是《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讲述了般度族(Pandavas)和俱卢族(Kauravas)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法(Dharma),即正义之道。在二重时代(Dwaparyug),毗湿奴神化身为黑天(Shri Krishna)。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则描绘了罗摩神(Lord Shri Ram)与恶魔王罗波那(Demon King Ravan)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也是为了建立法。

印度教在全球约 22 个国家信奉。它是最古老的宗教,历史已有 7000 多年。

印度教的习俗

在印度教中,有几个重要的信仰,包括四个人生目标(Purusharthas):法(Dharma)、利(Artha)、欲(Karma)和解脱(Moksha)。解脱是最终目标,因为它使个人能够摆脱生死轮回。

为了达到解脱,印度教徒会进行各种实践和崇拜神灵。这些实践包括哈万(火祭)、普拉瓦昌(布道)、虔诚、念诵、冥想、慈善、牺牲、塞瓦(seva,无私的服务)以及参与年度节日等。

1. 崇拜(Puja)

在印度教中,信徒崇拜 33 位至高神。他们也被称为 33 库提神(33 Koti deities)。在梵语中,Koti 意为千万,但在这种情况下,Koti 表示 Uchcha Koti,意为至高。他们的信徒以各种方式崇拜这些神灵。

一些信徒向神灵献上水果、鲜花和各种供品。在崇拜仪式中,阿提(Aarti)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印度教徒将光明、火、土、风和水视为五大基本元素。这些元素也受到印度教徒的崇敬,并被认为是神圣的实体。

2. 火祭(Havan)

印度教植根于吠陀原则,火祭(havan)在特殊场合由印度教祭司或信徒进行。这些哈万仪式,也称为 Home 或 Yadnya,起源于吠陀宗教,后来在古代被佛教和耆那教采纳。

无论是在家中、寺庙还是在婚礼等吉祥活动中进行,哈万都涉及将三昧(samadhi)形式的木棒放在哈万昆(Havan Kund)的中央。然后点燃这些木棒,信徒将酥油、谷物、牛奶、熏香、种子和萨米达(samidha)献给圣火。火在印度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能量和恩典。因此,哈万仍然是印度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实践。

3. 塞瓦(Seva)

在印度教中,塞瓦(Seva)指的是无私地服务有需要的人。它被认为是印度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Seva Paramo Dharma”这句格言常在印度教中引用,强调作为一项正义的职责,为有需要者提供无私服务的重要性。

在印度教经文中,塞瓦被视为法(dharma)的终极体现。通过参与塞瓦,个人可以积累善业,最终帮助灵魂达到解脱(moksha),即摆脱生死轮回。

印度教的原则

印度教在全球拥有 12 亿信徒。在这个信仰中,信徒们坚持四大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包括欲(Kama)、利(artha)、法(dharma)和解脱(moksha),这些都被信徒视为基本原则。

1. 欲(Kama)

欲(Kama)代表对快乐的追求,是印度教的一个基本哲学。它包含了欲望、渴望和快乐,性快感被视为对个人整体福祉至关重要。它被视为人类存在中一个重要而积极的方面。

2. 利(Artha)

利(Artha)是一个梵语词,意为财富,被视为个人的基本需求。它是印度教的关键支柱之一,为法(dharma)和欲(Kama)奠定了基础。

缺乏利(अर्थ),即财富和繁荣,可能会让社会生活充满挑战。这强调了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法(Dharma)

法(Dharma)在印度教中具有巨大的重要性,是其核心支柱之一。它包含了责任和道德的原则,是维持宇宙和社会的基础。在印度教中,法(Dharma)可以与火的本质相关联。

正如火既能提供温暖和光明,又具有吞噬和毁灭的力量一样,法(Dharma)也赋予那些维护宗教的人以光芒、温暖以及抵御任何对其造成的伤害的能力。

4. 解脱(Moksha)

解脱(Moksha)代表了印度教中一个关键且最终的理念。它意味着轮回的终结。达到解脱需要一生中超越欲望和无明。

印度教徒坚信,一旦达到解脱,他们将摆脱生死轮回,获得对神圣幸福的深刻理解。根据吠陀,灵魂在达到解脱,即毗湿奴神的至高居所 Vaikuntha 或 Moksha Loka 后,将进入其中。

佛教

Difference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

佛教,这门由乔达摩·佛陀(Gautam Buddha),也称为悉达多王子(Prince Siddharth)创立的宗教,起源于印度,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宗教。 其信徒被称为佛教徒。佛教创始人乔达摩·佛陀出生在蓝毗尼(Lumbini),现位于尼泊尔。他一生都在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度过。

纵观其历史,佛教经历了无数挑战并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也面临过困难。例如,东亚佛教在现代与中国经历了各种冲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 19 世纪,亚洲佛教移民迁移到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以弘扬佛教。20 世纪标志着佛教的新时代,见证了在西方国家建立了新的佛教机构。

阿育王时代(Ashokan Era)在佛教的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佛教逐渐开始在印度传播。阿育王通过建造佛塔,如桑奇佛塔(Sanchi stupa),和寺庙,如菩提伽耶(Mahabodhi Temple),积极支持佛教的弘扬。在孔雀王朝时期,建立了学校、寺庙和其他建筑来促进佛教的传播。阿育王甚至派遣他的儿子摩哂陀(Mahendra)和女儿僧伽蜜多(Sanghmitra)前往斯里兰卡传播佛教。

佛教的习俗

当佛教建立时,佛陀制定了特定的实践来促进对佛法的学习。这些实践如下:

1. 听闻佛法(Hearing the Dharma)

佛教的第一步是聆听佛陀传达的教诲,称为听闻佛法。佛教导师强调听闻佛法对于希望学习和实践佛教的人的重要性。

2. 戒(Sila)

戒(Sila)是一个梵语词,意为“道德美德”。它是八正道(noble path)的第二类。戒包含了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些道德原则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布施或慈善(Dana)、善意、自尊等。持戒是戒(Sila)的基本方面,它涉及到遵守道德准则。在家居士遵循五戒,而僧侣和佛法修行者则遵守八戒或十戒。

3. 律(Vinay)

律(Vinay)是针对僧伽(sangha)这一僧侣或尼姑社区的特定行为准则。它允许每个团体根据各自的教派和传统制定标准和习俗。律(Vinay)的规则可以追溯到所有佛教传统,最古老的现存翻译可以在古代中文文献中找到。

4. 冥想(Meditation)

冥想在佛教中非常流行,僧侣和尼姑都练习冥想。佛教传统已经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冥想技巧。

冥想的主要目标是达到禅定(Samadhi),它涉及到禅(dhyana)或专注的练习。冥想有助于培养正念(mindfulness),即完全觉知当下时刻的状态,并提高记忆力。

5. 舍(Renunciation)

舍(Renunciation)是佛陀教授的一项重要实践。它是在进行正式打坐冥想之前的初步练习,有助于自我反省和专注。佛教僧侣遵循的一种苦修是住在树下,称为 Trukkhamulik'anga。

佛教的原则

所有宗教都有其指导信仰和实践的原则,佛教也不例外。乔达摩·佛陀的教义构成了佛教的基础。

根据佛教,人类生活以持续的苦难和轮回为特征。然而,通过获得开悟(enlightenment),一个人可以永久地摆脱这种轮回。乔达摩·佛陀是第一个达到这种开悟状态的人,他被尊为佛陀,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

佛教的基本原则

佛陀阐述了佛教的四项基本原则,如下所示:

  • 苦諦(Dukkha)
  • 集谛(Samudaya)
  • 灭谛(Nirodha)
  • 道谛(Magga)

印度教与佛教的关键区别

Difference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
  • 佛教和印度教是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两种主要宗教,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区别。
  • 佛教由乔达摩·佛陀创立,而印度教没有特定的创始人。
  • 佛教的主要语言是巴利语(Pali),而梵语(Sanskrit)是印度教的主要语言。
  • 在信徒数量方面,佛教在全球约有 5 亿至 6 亿信徒,而印度教拥有惊人的 12 亿信徒。
  • 佛教是一门古老的宗教,拥有 2500 年的历史,而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历史超过 7000 年。
  • 佛教徒在寺院(monasteries)中寻求慰藉作为礼拜场所,而印度教徒则前往寺庙(temples)进行宗教活动。

印度教和佛教中的来世

Difference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

根据印度教和佛教的说法,来世或轮回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世业(Karma)的影响。印度教徒认为,只有遵循善业的道路,才能打破轮回(samsara)。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人们认为灵魂(Atman)在肉体死亡后会转生到新的生命中。有些人可能会直接转生,而有些人则可能经历不同的境界,然后才转生。

印度教教导说,灵魂在转生前会经过天堂(swarg)或地狱(narak)。然而,在这些境界中度过的时间是暂时的。

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做的善恶行为将影响其转生的形式。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将塑造灵魂未来的转生。这些宗教的许多信徒认为,转生为动物是由于不当行为的结果,特别是如果个体没有从其人类生命中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过着美德的生活并遵循经文的教导,被认为可以达到解脱(Moksha),即从轮回中解脱。

印度教与佛教

比较基础印度教佛教
定义信奉吠陀教义的人被称为阿利安(Arya)。追随吠陀的人被认为是阿利安,这与印度教(Hindu)一词同义。此外,印度教徒所信奉的宗教被称为印度教(Hinduism)。佛教是一门古老的亚洲宗教,其根源可追溯到印度,由佛陀创立。
语言梵语梵语和巴利语
两种宗教中对佛陀的看法印度教中的各种教派声称佛陀是毗湿奴神的化身。佛教的最高权威是佛陀。
原则要达到永恒的宁静,必须遵守法(dharma),即正义之路的原则。摆脱苦难的关键在于理解并运用人生的四圣谛。
宗教的目的印度教教导说,实现救赎(moksha)可以打破生死轮回。为了达到涅槃(Nirvana),必须摆脱永恒的生死轮回。
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印度教承认佛教徒、耆那教徒和锡克教徒可以被融入印度教。法(Dharma)指的是法律、教诲和纪律,而不接受其他法。
创始人印度教没有单一的创始人。悉达多王子出生在蓝毗尼,后来被称为乔达摩·佛陀。
年龄吠陀(Vedas),已有 7000 多年历史,包含印度教的教义。2500 年前(公元前)。
起源地印度次大陆印度次大陆
婚姻一个人只允许娶一个妻子。在佛教中,尼姑和僧侣不结婚。佛教不强制要求婚姻。
礼拜场所曼迪尔(Mandir,寺庙)佛教寺院、佛龛

结论

印度教徒努力摆脱业(Karma)的法则,而佛教徒则遵循人生的四圣谛。在佛教中,僧侣不追求物质利益、赞赏、道德优越或精神力量。他们唯一的重点是达到内心的平静,并遵循人生的四种真理。另一方面,印度教强调行为遵守、仪式以及最终目标解脱(moksha)的重要性,即摆脱生死轮回。解脱是印度教徒在印度教信仰中的最终目标。


下一主题区别